本"学习方法",应在老师指导下,根据学科特点,因人制宜, 选择使用,在使用中进一步创新、发展。
第一章 预习
预习,一般的含义是指学生在课前独立阅读新课,了解新课内容,以利于提高听课效率。预习的深层次含义是自学的开始,是培养自学的重要阶段。
第一条 通读教材。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没掌握好的,要查阅、补习,以”温故知新”。
第二条 理解教材。仔细阅读教材,理解每一自然段的含义。要充分注意教材的生词表、注释、图片例题等,与课文中的概念、定义、定律等内容一一对照,加深对教材的理解,尝试编写提纲,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。预习必须留下思维的痕迹,在重点、难点处加点、画圈、划线。上课时,特别注意听老师讲解这些内容。
第三条 检验质疑。思考课文后面的习题,尝试运用自学的知识来解题,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。对课文结论有疑问的,及时记下, 通过请教老师、阅读参考书、与同学讨论来解答。
第二章 上课
上课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。中学的课程有多种类型,教学目的、功能各不一致。教学课(包括基础型、拓展型)的目的主要是掌握前人己发现、总结的理性知识,并以知识为载体培养能力。实验课(含活动、劳技课等)的目的,不仅为验证书本知识,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,培养探索问题、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体育课的日的是掌握运动理论和技巧,锻炼身体素质、增强体质,促进身心发展。
教学课
上课预备铃响,迅速进入状态。准备好书本文具,静静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和预习情况。
第四条 抬起头听课,盯住老师。一要注意老师上课的思路,从老师的语言、板书、示意图表、实物展示等方面理解老师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思路。二要注意老师的开场白和结束语,这是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和对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。三要注意听取老师对自己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的讲解,做到弄懂弄清。要捕捉老师讲课中与自己原来认识不一致的地方,理解老师叙述的理由。
第五条 积极投入课堂提问、讨论,敢于思考、质疑。回答老师的提问要简明扼要,有依据,有条理。在课堂讨论中,要正确构思,选择、组织语句,表达自己的观念。正确理解同学的发言,注意发现同学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地方,迅速做出自己取舍的判断,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态度。专心听取老师的评价。
第六条 作好听课笔记。记下知识提纲、典型例题步骤、老师补充的课外知识。重点记下自己原先不理解的内容以及课上仍未听懂的内容。当听课讨论与笔记发生矛盾时,以听课、讨论为先,课后再补充笔记。要记住:学习过程比记取结论更重要。
第七条 听课中产生疑问,不要急于“钻牛角尖”,搁在一边,下课再解决。先继续听课,吸取新的知识。
实验课
第八条 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。了解实验仪器的名称、功能,明确实验目的、原理、操作要领。
第九条 自己动手实验。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。对实验中测定的数据及时记录。发现误差,立即调整。
第十条 与同学协同作实验时,动作协调统一,不你争我夺。爱护仪器,注意安全。
第十一条 试验后,尊重实验数据,实事求是写好实验报告。
第十二条 敢于对实验的改进和创造提出设想。
体育课
第十三条 上课时,严格按照学校的着装要求。
第十四条 上课时注意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,仔细听老师讲解,掌握动作要领。
第十五条 做好预备动作,活动关节,避免伤害。认真练习,大胆仔细,注意安全保护。
第十六条 及时了解反映自己身体素质的各项数据,调整训练目标和强度。
第三章 复习
复习时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。通过复习,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。做到全面掌握,熟练运用,举一反三。在复习过程中,要注意运用归纳、演绎、分析、推理、迁移等科学的方法。复习后能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方法,总结掌握学习的规律,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扎实基础。
课后复习
第十七条 课后不要急于完成作业,先复习课文和笔记。对基本概念、定理、定律、公式、语法等重要内容要熟读牢记,能正确阐述,掌握它们的含义和用途。重要的共识、定理会自行推导。
第十八条 复习后完成作业,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。作业要独立完成,态度要认真,推理要严谨,准确运用所学的定律、定理、公式。格式要规范。能一题多解的,尽可能使用最简便的方法。
第十九条 认真查看老师批阅过的作业,更正错误,及时弥补知识上的缺陷。
单元复习
第二十条 在课程进行完一个单元后,对全单元知识要点进行复习。根据各学科特点,可采用表格、图式等形式来整理知识,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。
第二十一条 学有余力的同学,可在老师指导下,适当读一些课外参考书,加深对知识的理解。
考试复习
第二十二条 考试前,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。参考课本目录和课程标准,明确各单元、各章节之间知识的联系。运用编写基本线索、树状目录等方法,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、系统化。
第二十三条 有些要记忆的知识,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,学会迁移,切忌死记硬背。
第二十四条 翻阅已经做过的练习、测验卷。曾经发生错误地方,正是自己知识掌握的薄弱点,要重点复习。
第二十五条 注意运用归纳、演绎等科学的方法,加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,提高解题能力。把相同类型的习题加以归纳,找出解题的规律。对同一公式、定理、定律推导出的不同类型的习题加以比较,找出其联系和区别。
第二十六条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。文理学科轮流复习,记忆和逻辑推理交替进行,使左右大脑得到及时休息。
第四章 考试
考试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。是学生了解学习状况的有效手段。通过考试,客观地评价自己,总结经验教训,改进学习方法,对学习起促进作用。
考前准备
第二十七条 要有正确对待考试的态度,明确考试意义。对学习要有胜不骄、败不馁、勤勉奋进、坚持到底的精神。排除各种私心杂念和侥幸心理,认真对待考试。
第二十八条 做好考试前各项准备工作。这是考中稳定发挥的前提。保证充足的睡眠,注意劳逸结合,不打乱生物钟、保证考试时有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精力。记住考试科目和时间,提早来到试场,稳定情绪,准备考试。
第二十九条 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考场。坚信自己比过去进步,以自信、轻松的状态准备考试。
考试过程
第三十条 答卷时,先浏览一遍,对试卷有个整体印象,从易到难逐题解答。
第三十一条 认真审题,不急于落笔。仔细找出已知条件和各项要求,理清思路,随后动笔。卷面要清洁,书写要工整,解题步骤要完整。
第三十二条 防止“怯场”或“晕场”。当意识到自己已出现“怯场”或“晕场”时,最好是转移注意力,停止强迫性的回忆,过一段时间,等抑制解除后,再进行回忆。可选择那些自己最有把握,较简单的题目先做,消除紧张情绪,增强自信心。也可用各种方法(不违背试场纪律)休息片刻,对紧张心情起缓解作用。
第三十三条 答题时,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思维方法:
迂回求索:考试时遇到一时想不起的内容或解不出的难题,先放一放,解答别的题。受到其他试题启发,突然想起来时再做。解难题时,不钻“牛角尖”,摆脱某种思维定势,退一步,想一想,激起创造性思维,从而顺利答题。
善于联想:通过对各种知识作关系联想、对比联想和相似联想,在头脑中再现知识的网络。
逆向对转。即倒过来想。从结论层层上推,看已知条件是否与你的推断一致,从而证明你的思维正确性。
第三十四条 草稿纸要规范化。草稿纸上要有题目序号,以便复查时节省时间,不必重新验算。
第三十五条 检查时,先检查容易、省时间的、或自己没有把握的题目。后检查难的,费时间的或错误率低的题目。
考后分析
第三十六条 拿到批阅过的试卷,先用醒目的红笔订正错误的地方。
第三十七条 进行分类统计。看因审题、计算、表达、概念、原理、思路以及粗心等错误,各扣多少分,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。
第三十八条 对做正确的题目进行反思,检查一下自己对题目的表达、论证是否严密,解题方法是否简便。
第三十九条 各科试卷分类保存,供今后复习参考。
第四十条 认真总结经验,及时调整学习目标,改进学习方法,争取更大进步。
第五章 课外学习
课外学习,既是课内学习在广义上的预习,又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提高。是发展个性特长,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。其主要途径是阅读课外读物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、进修一、两门符合个人兴趣特长的课程及从事一、二项课题研究。课外学习要从实际出发,量力而行,少而精,切忌贪多求全,好高骛远。
课外阅读
第四十一条 根据自己各门学科的学习情况,选择一、两种有利于加强基础知识学习,有利于克服自己学习弱点的参考书进行阅读。
第四十二条 根据自己的爱好、特长,选择一些格调高雅、知识丰富、哲理性强的课外读物,以拓宽知识面,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。如:小说名著、科普杂志、青年理论修养读物等。此类书籍,可将浏览与精读相结合,逐步确定自己的兴趣、特长的方向。
第四十三条 可结合时事政治、重大活动以及教学讨论的需要,选择某一专题的书籍、刊物、网络进行定期阅读,并作好资料摘要。必要时投稿发表,进行创作实践。
课题研究
第四十四条 确定课题。课题研究是研究型课程学习的一种形式,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,结合相关学科知识,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,确立个人或小组的研究课题。课题宜小不宜大,要充分考虑自己研究的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。
第四十五条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选择力所能尽的有效的研究方法,如:问卷调查法、实验法等。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。
第四十六条 实施课题研究方案。充分发挥课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,共同探讨,各尽其能,有步骤地实践研究计划。积极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为课题研究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。广泛收集材料,仔细作好每次活动记录,及时记下个人和小组的心得。不断充实和修正课题计划。
第四十七条 形成课题成果,选择能充分反映研究结果的成果形式(论文、实验报告、专题网站等),撰写课题报告。报告正文的观点清晰,材料翔实,敢于发表独立见解。精心选择图表、照片、数据等附件以支撑正文。正文中引用别人结论的要注明出处。
课外进修
第四十八条 学有余力的同学,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、二种专题学习或竞赛辅导课程,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。选课的原则是个性特长、兴趣爱好。要持之以恒,不半途而废。
第四十九条 报名参加若干次学科竞赛,检验学习成果,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培养竞争、创新意识。
社团活动
第五十条 学校、团、学生会组织的社团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,培养学生实践能力,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。每个学生应量力而行,选择参加其中的一至两项。在老师指导下,以主人翁的态度,自己确定活动目标,制定活动方案,检验活动效果。